万圣节狂欢与文化包容:上海的开放精神

谢肉煲 11个月前 (11-01) 人气 216 0

上周末夜晚,上海的巨富长大道、百变大咖秀的狂欢场面格外精彩。

image.png

事实上,这只是上海市民们平凡而热情地提前迎来了万圣节。原本源自西方的万圣节皮肤,在上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元素,那英和王菲共同出现,陵容和四郎并肩,向太与李佳琦一同高呼口号,街头巷尾掺杂了“想你”的路牌,最受瞩目的大打工怨种乙方也悠然亮相,中国特色的万圣节庆典吸引了众多目光。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互联网上关注着这场更适合中国年轻人的万圣节狂欢。虽然面上可能看不出,但现代年轻人心里或许都隐藏着一个想要疯狂一次的梦想,甄嬛传里的名句“整天清醒克制有什么用”也在表达着这份渴望。


观察着万圣夜的上海街头,仿佛是年轻人内心狂热的文学在网络中得以现实呈现。夜色和各色装扮成为了打工人们真正的保护色,他们放下了工作日的正装,换上了万圣节的临时身份,告诉世界:我也可以是奇特的存在,我也可以很美。


有网友分享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在街头一位摔伤流血的人,正自怨自艾地感叹大城市的匆忙竟然没有人前来帮忙。这时,一个哥们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来,问道:“你这血浆怪逼真啊,哪里买的?”


许多人感慨:这种不引起路人侧目的感觉,才是大城市的开放与宽容。

image.png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个类似事件。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求助:染了粉色的头发,父母不喜欢,说我显得过于张扬。我告诉他们上海的街头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染发。周六我要去安福路,姐妹们能否前来一起,证明我是对的?


这条帖子得到了许多回复,网友们分享了各种五光十色的发色,共同鼓励她:别担心,那天我们会来的。


结果也确实如帖主所愿,她看起来标新立异的粉色发型,与整条街道上的时尚发色融为一体,一点也不显突兀。


在上海,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并不难。


有人说,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上海。


为什么最热烈的万圣节狂欢出现在上海街头?实际上,这正是上海的独特魅力所在。法国学者白吉尔在《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一书中写到,上海拥有一种“现代性”,她说:“‘现代性’是现代化思维和行动的表现,是一种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image.png

上海自开埠通商以来已近两百年,而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也一直贯彻其中。


在我有限的记忆中,每年西方的万圣节等节日,总会有人站出来指责过洋节的年轻人崇洋媚外,反对在中国过外国节日。今年也不例外。


然而,这份忧虑实在是大可不必。各国文化各有其特点,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自立、自强,不仅是国与国之间软实力较量的必要,也是让自身文化更好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在对待过洋节这件事上,我倒觉得不必过分敏感,更不用把整个事件和所有细节都上纲上线到所谓的“敌我矛盾”。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场年轻人的节日狂欢,不妨多点娱乐精神,没必要看到“吸血鬼”“南瓜灯”就草木皆兵。


在舆论上看,大部分人对过洋节还是持宽容态度的。有媒体就发起了一项如何看待上海的万圣节cos的问卷调查,在8000多名参与投票的网友中,有7000多人认为很有意思,看得很欢乐。大家认为,这只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图个乐呵,没必要当真。


去年,我去上海巨鹿路的158广场参与了一次万圣节狂欢。与其说这是中国人过洋节,不如说是一场中外年轻人共同参加的世界文化大Party,大家把酒言欢,反倒是上海这座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一个生动注脚。


再者,年轻人工作压力挺大,需要发泄情绪的渠道,也可以理解。正如今年现场一位coser所说,借着节日在平凡而又枯燥的生活里找一点乐趣,又有什么好苛责的呢?

image.png

其实,无论是西方的万圣节等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今天都逐渐演化成了以家庭、亲朋团聚为主导的节日,宗教色彩已经大大降低。当然,随着人口流动,聚会的对象也可以是朋友甚至陌生人,团圆的形式,也逐渐从家庭聚会变成了在陌生城市的狂欢。


可以说,节日只是表皮,快乐才是筋骨。


甚至还有一种更有趣的现象:中国留学生去外国后发现,当地过春节年味竟比国内还浓。比如今年春节,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就聚集了超过70万民众,中国人和外国人一起庆祝中国春节,舞龙舞狮,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墙内开花墙外香,可谓环球同此凉热。这也好理解,毕竟陌生感是惊奇与快乐的重要来源。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互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我们常说要树立文化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崇洋,更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一种基于尊重的平视。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当然有气度也有自信包容不同的文化形态,就像这座城市自身的历史一样,她从来就是在开放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的。


文化发展,亦同此理。我觉得,这些大胆将万圣节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年轻人们,反而是更有文化自信的一代新人。


不必过多担心,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精神,天然带着解构一切又重塑一切的现代性力量。拿来为我所用,有何不可?


当然,对万圣节cos的担忧,有的不无道理。


比如有人就担心,拥挤的人潮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毕竟殷鉴不远。就在去年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龙山区梨泰院在举行万圣节派对时,发生了大规模踩踏事故,导致159人丧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参加狂欢的年轻人。


从此次上海万圣节的现场视频来看,虽然人流并未达到梨泰院那样的密度,但也一度存在人群拥挤、互相推搡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人群会不会导致失序,会不会让垃圾遍地影响市容?这些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再比如,万圣节的狂欢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几条小马路上,道路本来就狭窄,路两边都是民宅。附近的居民多数都是老年人,如果被狂欢的年轻人吵得夜间睡不着,难免会有怨气。


但究其根本,这些争议和问题,应该归属到城市治理的范畴。也就是说,问题不在能不能万圣节cos,而是我们的城市该如何应对它。


说白了,这和上海之前举办cp漫展、发展夜市经济之类的活动,实质上并无太大区别。大规模人群的聚集,对于上海这种特大城市来说,其实不是第一次面对的问题。


一刀切关掉,或许是省时省力的办法,但这显示不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要选择的路径。城市如何面对这种压力,彰显着城市管理者收与放的智慧。作为一座以城市治理水平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相信上海有能力应对好。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