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教师年度相亲报告:百次相亲未遇真爱

谢肉煲 2个月前 (03-31) 人气 49 0

不久前,我偶然看到了一篇名为《相亲人年度报告》的帖子,里面详细描述了一位名叫李雨霏的北京女教师在相亲市场的艰辛历程。

image.png

这位女教师在帖子中透露,已经连续六年在相亲市场上奔波,每年约会的男士数量不断增加,直到2023年,她的年均相亲次数已达125人次。然而,尽管她经历了84场相亲,甚至有一场尬聊了整整6个月,但她仍然孑然一人,没有找到心仪的另一半。


这样的情况令人不禁思考,北京的相亲市场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真相,我联系了帖子的作者李雨霏,一位就职于北京某郊区中学的英语老师。经过一番沟通后,我们决定在郊区的一家泰式餐厅见面。


周五的晚上,我与李雨霏在泰餐馆见面。她身穿简洁的白色衬衫搭配长裙,头发剪短,散发出一股知性的气息。我从市区来到郊区的路上花费了近两个小时,仿佛跨越了整座城市。李雨霏告诉我,由于自己所在的郊区位置偏远,曾成为许多男士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但她认为,如果有男士愿意为了见她而长途跋涉,那就意味着他对她有着真诚的态度。


从选择约会地点开始,对相亲对象的筛选就已经开始了。


李雨霏,今年已经32岁,在北京漂泊已经有着长达14年的时间。自2010年起,她来到北京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西二旗的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了多年,直到两年前决定转行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她已经成功拿到了北京的户口。


我迫不及待地向她问出了我最好奇的问题:“你真的一年要相亲100多次吗?”李雨霏拿出手机简单地算了一下,然后告诉我:“实际上,情况比这还要多。”


准确来说,自从2022年开始,这两年对她来说是相亲最密集的时期,一年相见100多位男士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因为相亲对象实在太多,她甚至建立了一个表格来记录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和约会情况,包括对方的地理位置、是否有房产、见面地点、谁来付钱以及自己是否回请等等。


事实上,早在2020年,她就曾短暂地尝试过相亲,当时她28岁,刚刚和前任男友分手。当时,一位同事推荐了她试试二狗APP来认识新的人。


第一次见面的男士并没有引起她的兴趣,双方只是简单地聊了些日常琐事,然后就匆匆告别了。但这段经历为她打开了新的一扇窗,之后她陆续下载了其他相亲软件,以寻找更多的潜在对象。


李雨霏几乎是竭尽全力地去挖掘潜在的相亲对象。她最忙碌的时候是在2022年,她曾在水木清华论坛的鹊桥板块发布了征婚帖,当时有超过100人前来添加她。她要求每个人都在备注中注明姓名、年龄和常住区域,以便更好地筛选。甚至在寻找相亲对象的过程中,她的母亲也给予了不少帮助。尽管身处老家,她的母亲也加入了几个付费的京津老爸老妈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找几个合适的人选推荐给她。


然而,尽管李雨霏为相亲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但为什么她始终难以见到爱情的曙光呢?


对于“眼光太高”的指责,李雨霏首先做出了反驳。在她看来,自己的筛选标准已经相当宽松了。男士的身高只需达到167以上,相貌端正即可。她很少会因为外貌而淘汰候选人,对于房产和车辆也没有硬性要求,有的话更好,没有也不是问题。她更倾向于选择年龄略大于自己的成熟男士,而在北京,这样的人可谓是应有尽有。


每一位符合条件的男士,她都会约见一面,以判断对方是否合适。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摸索出了相亲的套路,并总结出了自己的相亲“标准化流程”。


首先,在软件上进行匹配后,她会主动发起第一次见面的邀约。“我认为女性主动邀请第一次见面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一旦见过第一面,她就不再主动联系对方,而是等待男方采取主动。“这很简单,不主动联系就等于不感兴趣,女性主动联系的情况大多数都不太理想。”


按照这个策略,从第一次见面到第二次见面,留下来的男士通常只占总数的10%-20%,而从第二次见面再到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留下来的比例又仅为50%。“我现在的策略就是追求数量,只要基数足够大,最后总会有4、5个人留下来。”


我开玩笑地说,从一面到二面再到终面,这个流程实在太像是在进行面试了,是不是应该考虑加入群面呢?她也表示,如果能有群面,那将会省下不少心思。现在,她每次和相亲对象约见都选择在星巴克,而在隔壁桌总能碰到其他相亲男女,有时甚至会发现隔壁桌上的男士也不错,所以为什么不一起资源共享呢?这样一次可以见到更多的人。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HR,相亲就是在进行一种项目管理。”她说道。


然而,最终导致所有相亲对象失败的原因都是——她并没有为他们心动。


“为什么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另一半,见了这么多人却很少有心动的,又很少有真正匹配的,能继续发展下去的?”李雨霏问道。


坐在饭桌上,我也感到有些懵了。以北京户口、教师编制、端庄的外表来看,李雨霏完全符合相亲市场的“好嫁风”的刻板印象。


她对这个说法也表示认同,她认为硬件条件并不是导致相亲无果的唯一原因。据她所知,条件优秀的30+女性也有很多像她一样在相亲市场上奋斗。有些人运气好,只需两三个月就能找到合适的对象,而有些人,像她一样,却要经历“百人斩”才有可能找到心仪的对象。


虽然这个过程耗费了她很多精力,但事实上,并不像网络上传得那么离奇。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来说,大部分相亲对象都是普通、甚至是优质的男性。


“如果每次都遇到奇葩,那不是也说明你在初步筛选时的眼光有问题吗?”高知女性都有基本的判断能力,“相亲并不是什么大戏,只是一个相对平淡的过程,双方聊聊工作、爱好等等。”


然而,经历了一次次见面,每次都遇到差不多类型的相亲对象,她逐渐变得有些麻木了。


那些只联系了一次就消失的人都去了哪里,她不得而知。为什么她的“HC”始终空缺,她也不得而知。我们都很好奇,李雨霏是如何将相亲的速配过程一步步标准化的,以及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她的讲述如下:


我第一次参加相亲是在26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北京读研究生。当时的经历让我很快就能判断这个人是否合适,整个相亲过程也是很仓促地结束了。


后来的相亲经历断断续续地进行着,但真正开始密集相亲是在2020年4月,我刚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大厂,同事给我推荐了二狗这个软件。随后我也尝试了其他的相亲软件,包括饭团、探探、青藤、花田、陌上等等,甚至还在水木清华论坛的鹊桥板块发过帖子。


最终我发现,二狗和陌上花开小程序对我来说是最靠谱的选择,它们主打的都是高学历相亲。我的相亲对象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些软件找到的。我并没有参加徒步野外社团等婚恋交友社群,因为我觉得在软件上大家的目的更明确,也更方便我找到合适的人。


另外,我妈也在几个北京付费家长相亲群里帮我物色,她推荐的人我基本上都会见一下,如果不行的话再给她反馈。我的男嘉宾库里也有一部分是经过家长筛选的。


经过多次相亲的经历,我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相亲流程。


大部分相亲对象我会先在软件上进行筛选,如果他们的硬件条件合适,我们就会互相匹配,然后加微信,简单聊几句后就会邀约见面。我觉得见面最重要,所以在见面之前我不会和对方频繁地聊天。


通常我会直接问他们的地理位置,“哈喽,我在XX,你在哪里呀?”从地理位置开始话题,这时候第一轮筛选就已经开始了。如果对方发现我们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可能就会失去兴趣。


如果对方接受了地理位置,我们就能进一步约见面了。


从线上匹配到第一次见面,大概有70%的男嘉宾能进入这一轮。第一次见面后,我会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他们在接下来的一周里频繁地找我聊天,或者周五约周末见面,那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能进入第二次见面的人已经非常少了,比如上周我见了6个人,只有2个人能进入第二次见面,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情况了。从第二次见面到后面的3456次见面,男生更多地会采取主动。有时候如果女生觉得这个男生已经对她失去了兴趣,她可能会再次主动一点。


有一个男嘉宾和我藕断丝连了整整6个月,虽然关系一直断断续续的,一开始可能有些许激情,但事后发现,如果不联系的话,我心里其实一点感觉都没有,纯粹是出于同情或者觉得他是个好人,还可以再相处看看,所以才一直保持着联系。或许这就是一种管理鱼池的制度吧,我自己也觉得挺茶的。


所以到最后还是能留下几个人的,只要见的人够多,去年我见了100多个人,最后总能留下4、5个。


见的人太多,现在我只能靠见面的场景回忆这些人模糊的样子。我建了个表格来记录他们的详细信息,因为要记住这么多人实在太难了,有的人我不需要再记在脑子里,只需要记录在表格里就好了。

image.png

用Excel表格记录约会信息


同时和六七个人聊天,就容易忘记他们住在哪了。有一次我跟一个人说他过来有点远,他说他不住那,这种尴尬的情况有时候就会发生。


后来我在通讯录里给他们的联系方式加了备注,按照地理位置分组,还有一些我觉得不合适的,我就会标记一个“P”单独分组,这个分组里有300多个联系方式。


相亲过程已经被我“标准化”了,体验一两次还算新鲜,但像我这样,都能当HR了,就是在做项目管理。


我有一套相亲的“战袍”,是一套谨慎高领毛衣搭配白色背心,下面是一个知性风格的半裙。因为我见过太多只是一面之缘的人,所以我不需要考虑下一次见面要穿什么,反正都是第一次见,所以一直用同一套衣服。秋天一套、冬天一套、夏天一套,男生和女生的审美也有所不同,所以统一一套衣服可以减少我在这方面的思考时间。


见面后的对话也都是重复过很多次的了,主要就是问工作怎么样,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然后我带他们去的地方,很多都是我熟悉的,我已经走过无数次的路。有一个地方,我见过至少20个人。


有时候见面的方式还会更极端,比如通过腾讯会议。有一天我见了4个男嘉宾,早上散步,中午吃饭,下午喝茶,晚上还要开会,这是最极限的安排,甚至还加了一个晚上见面的场次。


尽管见了很多人,但我并没有敷衍,每次都是全身心地专注。尽管后来见得多了会有疲惫感,但每一次见面我都会认真对待。虽然路上可能有很多不情愿,但我会全心全意地对待当下的每个机会,甚至不会拿出手机。


相亲让我积累了很多经验,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对方的态度。起初,我可能还会在见面后主动联系对我有好感的男嘉宾,但现在我更加熟悉套路了——见了一面之后,我就不再主动了,等待对方来主导。


男生的态度是很明显的,如果他见面后不主动联系,那就是不喜欢,我也不会再去主动。所以我现在的策略就是保持数量,总有人能真正看重我或者和我契合,然后在这些主动的人中选择我喜欢的。

image.png

他首先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然后我会自我评估,看看是否能接受。


即使聊得再多,最终还是只能成为朋友,但却没有心动的感觉。


我理想中的另一半是比我稍微年长一些,相对更为成熟稳重的人。以前我可能有一些慕强心态,希望找到一个在事业上能给我一些引领的老师角色,但现在我认为这个条件很难实现,至少两个人的家庭背景要差不多,发展方向要一致。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要求太高了吗?但我真的觉得并不是这样,在社交软件上我已经将标准放得很低了。对于身高,我并不在意,只要超过167厘米就可以。外貌方面,只要大致看得顺眼就可以了。


我早就意识到一个现实,就是在社交软件上很少能找到通常意义上的帅哥,大概只占总数的5%。当然,如果是一眼就能看出是玩咖小白脸的类型,那绝对不行。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带着大金链子,单手握着方向盘,或者对着镜子自拍露腹肌,这些类型我直接就会放弃,因为看上去不够真诚。


我选择的人基本上都是相貌端正的,尽管偶尔会遇到照片上有点夸张的情况。有一次,我约了一个看起来20多岁,有点少年感的人见面,但实际上他已经快40岁了。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大部分人在相貌上还是符合标准的。


至于其他硬件条件,是否有房子对我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当然有房子会更好,有些人即使没有房子,他们也会强调自己有购房能力之类的。我自己有北京户口,工作也比较稳定,作为一个教师,在相亲市场上应该算是不错的选择了吧?


事实上,30多岁的高学历男性在相亲时并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一上来就列出条件,比如房子、车子、户口等等,这些在网页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如果见面后才开始谈论这些,我会觉得他可能是个新手。一旦在社交软件上匹配成功,大家一般都默认双方的硬件条件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说,其实相亲并没有那么多奇葩的故事。每次和他们聊天,我都觉得挺不错的,但话聊得再多,也只是保持着朋友的关系,毫无心动的感觉,一点也没有暧昧。这也是我始终无法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经历了这么多次相亲之后,我的标准也在逐渐变化。最开始我挺喜欢见体制内的人,因为觉得国家已经帮我筛选了一道,但是见了一些人之后,我开始改变了看法。很多体制内的人都有点小优越感和骄傲,觉得自己在相亲市场上是比较抢手的那一款。


而且他们过得很安逸,有个男嘉宾曾经跟我说:“我就想过点安稳的小日子,3000也是过,8000也是过,几千有几千的过法,几万有几万的过法”,这种对于低收入的合理化我实在无法接受。我更希望我的另一半能有上进心,敢于拼搏,和我一起共同进步,说白了,我还是有点慕强。


另外,金融男和我的风格也不太搭,他们通常是那种精英小背头,喜欢滑雪等户外运动,而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烧钱的活动。而文科男我很少见到,比如搞艺术、传媒的,他们平时喜欢看展览、话剧等,我觉得我和他们相处起来可能会有点格格不入。


有一次我和家人开玩笑,说我见的人已经足够多了,都能组建一个小城市了,各种职业都有。


后来,我见的人基本上都是理工男。在21年初,我遇到了我的前任,我们三四个月就在一起了,交往了一年。但最终,我们因为工作和地理距离的原因分手了。他希望我能换工作到他那边去,但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也不想放弃。


我们之间有很多磕磕绊绊,也因为其他因素而纠结,最终还是觉得不合适,所以尽早分手才是明智之举。

image.png

所以,从22年开始,我又进入了一年见100个人的相亲高峰。期间,我一直在想要么躺平,要么重新振作再战,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中。有时候躺着几个月后感到焦虑,就会再次加入相亲,然后又过几个月没有一个结果,我就又想要放弃了。


相亲市场,对男生的捕猎能力要求很高,这是为什么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如此困难的一个原因。我也深感困惑,为什么这么难呢?


首先,我不是母单,我之前有过三段感情经历,所以我知道爱人和被爱的感觉。初恋是在大学时,那时的他是我辩论队的对手,他主动追求了我。当时我想着也许再也找不到一个对我这么好的人了。然而,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原因,我们分道扬镳,因为年龄还小,我们并没有考虑结婚。


第二段感情是和前一份工作中的同事,我们在一起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家庭条件不匹配,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分手。在相亲时,我也会避免与农村户口的人见面,这并不是歧视,而是因为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农村生活不太适应。


第二次感情结束后,我已经28、29岁了,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但是发现找到下一段感情竟然如此困难。在不断参与相亲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心动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得了,我变得越来越心如止水。


另外,对于北漂一族来说,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妈在帮我物色对象时,很多人一听我在郊区就直接不再联系了。地理位置也曾导致我和前任分手。我也曾试图接受附近的人,但发现自己依然无法产生心动的感觉。


我曾经对一些男嘉宾进行过回访,想知道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例如,有一次我见到了一个律师,当时我感到很消沉,而对方也感觉到了我的不自信。我非常感谢他给我这样直接的反馈,后来我换了工作,变得更加积极。


还有一个公务员,他不是平凡的那种人,但却觉得我家庭条件比他好一些,所以没有继续联系下去。


我不确定他的话是否真实,但回访时男生有时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给出一个更容易接受的理由。但他说的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门当户对确实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我有个北京本地的同事,她在相亲市场上很顺利,她说主要是因为门当户对。她曾遇到过一个博士,虽然对方人很好,但家庭背景与她相差很大,这让她感到很尴尬。因此,如果有家庭能够介绍的资源,最好还是优先考虑。但对于北漂一族来说,我妈在老家,无法帮我物色本地资源,所以我只能依靠自己在软件上刷量。


相亲市场对男生的捕猎能力要求很高,成不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生的主动程度。我的前任就是那种天生的猎手,见了几次就成了。但大多数男生其实不太会主动,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稀缺资源。有些人甚至是被家里逼着来相亲,他们会硬着头皮来对付这件事。


在这个过程中,女生可以释放一些信号,但通常并不是主导方。在各大相亲平台上,女生数量众多,男生会觉得自己是稀缺资源。有时候,在我妈联系到的群里,男生会表现得高傲,觉得自己很受欢迎。


男生会做一些算计,他们会将女生分为可以结婚的和只是玩玩的。有些人甚至直接希望找一个有北京户口的女生。我曾遇到一个男生,他告诉我,见到我就觉得28、29岁是最佳生育年龄,然后就开始询问生育计划。


我并不排斥生育,我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很多男生并没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下班后只想玩,享受生活。这和我的价值观不太一致。


现在我父母每天都在家里念佛,虽然他们也有点着急,但也认同不能操之过急以至于找错。他们知道我很上心,所以现在也不再催促我了。我有时会跟他们说我真的很累,想要停一停。


所有参加相亲的人都是在逼自己一把,没有人喜欢这件事。现在我已经不会让自己那么累了,有机会就去相一下,成就成,不成也无所谓。我每周末还是会见几个人,维持这个频率。


你问我是否相信能遇到对的人?我会说我依然抱有希望。我很喜欢播客里听过的一句话,“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你马上要走出这片稻田了,最后那一下你拿到一个麦穗,不是最大最饱满的,但就是你最想要的。”


我依然坚信,下一个有可能就是我心中所期盼的那个人。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