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武大性骚扰事件:法律难题与社会治理反思

谢肉煲 4个月前 (02-05) 头条 79 0

image.png

近期媒体披露了一宗“武大图书馆性骚扰”案,涉及男方首次发声,称所谓“打飞机”为隔裤挠痒,同时提起网暴名誉侵权之诉。本文将回顾事件经过,并探讨两个焦点问题:性骚扰边界的模糊性以及合法网上举报的难题。


一、性骚扰的模糊边界


在我国,有关“性骚扰”的法律规定主要分布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文件中,但这些规定较为原则,未对何为“性骚扰”进行明确界定。2021年民法典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但仍未对性骚扰作具体规定。案例中,女方主张性骚扰,但男方以特应性皮炎为由进行辩解,突显了性骚扰定性的难度。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我国发布的《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为女性提供更多保护,不需考虑行为人的辩解。

image.png

二、性骚扰维权难,网暴维权也难


性骚扰认定困难,维权难,推动了一些人选择通过网络举报。然而,举报往往通过舆论压力施加于权力机关,容易导致滥用。性骚扰等话题涉及时,舆论审判的双刃剑会对当事人产生深远影响。对性骚扰等问题,轻信舆论审判并不可取,否则可能陷入道德压力下的非理性判断。


三、高校的防治性骚扰责任


学校在防治性骚扰方面有特殊责任,但目前相较于职场,其性骚扰治理体系尚显不足。值得借鉴的是职场的性骚扰治理体系,强调预防和宣传,通过规章制度、讲座、论坛等手段建立防治机制。完善投诉、调查机制,以及处置机制,是学校建设有效性骚扰防治的关键。


最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在性骚扰等问题上的认知差异。随着时代进步,女性对性骚扰更敏感,边界感更强,而如何让男性、职场和法律更好地做好准备,成为社会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的决断力,也将影响事态发展的走向。高校应建立更为完善的性侵犯、性骚扰防治机制,为未来提供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