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冷清现象解析:价格不够吸引,消费者信心不足

谢肉煲 6个月前 (11-12) 新闻 127 0

image.png

今年的“双十一”呈现出明显的冷清态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与过去几年相比,“双十一”的热度逐年下滑,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微博话题讨论同样低迷,平均在榜时长不足3小时,而曾经高达464分钟的时长已经成为过去。


这一冷清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双十一”未来的关切。通过抓取微博话题上的相关讨论,我们找到了一些可能解释今年“双十一”冷清的原因。


原因一:对购物节脱敏

image.png

全年遍地是折扣的促销活动使得消费者对“双十一”产生了脱敏感。在抓取的微博讨论中,出现了诸如“没意思”、 “一年都有”、 “每天有”等表达脱敏感的字眼,这表明消费者对“双十一”逐渐产生了消极心态,难以受到平台营销的影响而做出冲动的消费行为。


除此之外,全年各种购物节、促销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十一”的吸引力。天猫平台上2023年折扣安排统计显示,几乎三分之二的日子都被纳入各式各样的购物节,使得“双十一”失去了原有的稀缺性。


原因二:不够划算且繁琐

image.png

今年各大电商平台主打“低价”,但消费者对此并不满意。在微博评论中,有30%的网友抱怨当前的优惠政策“麻烦”、“不想”、“套路多”,这使得他们对“双十一”的购物热情减弱。


虽然平台宣称“全网最低价”,但并非所有商品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折扣力度。数据统计显示,仅有53%的商品价格低于历史最低价。消费者对于“双十一”的期望落空,也使得购物热情降低。


原因三:花钱信心不足

image.png

最后,大约四分之一的微博评论涉及到“没钱”。这反映了整体消费动力不足,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符。尽管线上消费呈现恢复趋势,但仍然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特定商品受到楼市等因素的影响,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同比涨幅依旧是负增长。


虽然邮政快递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数据呈现增长,但“双十一”不再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稀缺时刻,而是被视为“凑热闹”的一部分。因此,今年“双十一”的冷清现象既受整体消费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平台自身吸引力下降的影响。


在“双十一”迎来第15年的促销节点,各大电商平台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保持自身的吸引力,以及如何适应整体消费环境的变化。这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以保持“双十一”作为全球最大购物狂欢节的地位。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