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于1月3日发布了《广州市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该方案旨在规范学校教学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根据方案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增加授课时间,减少测试,确保小学生每天享有10小时的充足睡眠,初中和高中学生分别为9小时和8小时。
方案还强调每天为学生安排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推动各校形成独特的体育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中小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完整地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严禁缩减或挤占体育课程。
在全市范围内,中小学校校医全部配备,每所学校设有一名卫生健康副校长。各区的“健康学校(幼儿园)”创建率达到65%以上;并强调加强对学生疾病的防控,确保学生的口腔健康、肥胖率、营养不良率均有明显下降,近视率逐年下降0.5%。这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方案(2021—2023年)》详解
一、工作目标
截至2023年,广州市将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办学条件,确保新建学校体育设施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并显著提高学校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此外,力求实现体育教师的全面配齐。
通过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各学校将逐步形成独特的体育特色,构建“一校一品”的教学模式,以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
在全市范围内,力争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不低于96%,良好率不低于50%,优秀率不低于13%的标准。广州市将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试点区,设立不少于3个试点区,培养不少于20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同时推广250所省级校园足球推广学校。
在中小学校医方面,全市要求配备率达到100%,并确保每所学校配备一名卫生健康副校长。各区“健康学校(幼儿园)”的创建率要达到65%以上。
为了加强学生疾病的防控,广州市制定措施,以确保中小学生的恒牙龋齿发生率、肥胖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力争每个学段的近视率逐年下降0.5%。这一系列的工作目标旨在促进广州市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工作任务详解
(一)提升学校体育锻炼效果
1. 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广州市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执行,杜绝削减和挤占体育课的现象。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的多样性,方案规定体育课程应“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并强调挖掘整理本土体育文化,充实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特别关注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以及基础项目如游泳、田径、体操,注重实践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运动技能。
2. 保证学校体育活动效果。
方案提出发展学生心肺有氧耐力的目标,每周至少安排一次体能大课间活动。每节体育课要设置8分钟体能练习,注重热身阶段的肌肉动力性收缩锻炼,以及放松阶段的肌肉静力性收缩锻炼,确保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强度符合发展体质体能的要求。此外,每节体育课都要按照标准设计和组织教学,确保个人运动密度不低于75%,练习密度不低于50%。
要求小学体育课学生平均心率维持在125至145次/分钟,初中和高中体育课分别达到130至150次/分钟和140至160次/分钟,以确保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3. 规范学校体育教学行为。
市、区教研部门要在指导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面加强工作,制定相关体育教学行为准则,举办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要确立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手段,结合教学规律,规范学生专项体能练习的教学。方案还鼓励推进学生体育素质的综合评价工作,收集并分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数据,了解学生体育技能掌握情况,以进一步规范体育学科教研工作。最终目标是加强学校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二)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4. 完善体质健康监测管理。
广州市提出全面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体系和管理机制,确保市、区、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运作。各区教育局和学校需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强调各校要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体质健康监测的责任,并准确上报数据,以实现精准统测、精准分析、精准指导,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管理。市和区级教育部门将对学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进行年度抽查,排名公布,对排名较低的区、学校进行约谈,明确整改事项,督促其进行整改落实,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 用好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广州市教育局将建立年度学生体质健康通报制度,根据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提出相应问题并研究对策,形成下一步工作方案。市、区教研部门将以体质测试中的薄弱项目为重点,展开专题教研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升学生成绩体质水平。各区教育局将对辖区内的测试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清晰梳理问题,制定解决对策,并向学校提供明确的反馈和建议。学校则需结合学生个人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培养科学的锻炼习惯,以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巩固“校—区—市”三级体育比赛体系
6. 完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
广州市要求各区教育局和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积极参与全市性体育赛事。鼓励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以及学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以多样形式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广泛推动简便易行、富有活力且注重实效的体育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达到提升体质体能的目标。
7. 推进校园足球优质发展。
广州市明确要树立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理念,健全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校园足球工作的有序推进。强调足球课堂教学的普及,并鼓励开展班级联赛、校级联赛和区级联赛等足球运动,同时完善竞赛和训练体系。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广州市旨在促进校园足球在全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培养更多的足球人才。
(四)统筹协调保障场地资源
8. 加大场地设施改造投入。
广州市将学校体育设施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致力于打造完善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提供优质的体育器材,确保其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各区教育局和学校将加大对体育卫生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力度,通过校园“微改造”等多种方式,增加和活化校内体育场地。
9. 加强场地整改工程宣传。
广州市将积极宣传已成功实施校园“微改造”、盘活校内体育运动场地的学校,将其视为示范工程,推广其成功经验。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场馆改建,并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学校教学用房和体育场馆的问题。
10. 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广州市将积极协调体育部门,探索构建社会公共体育场所共享机制,缓解专业场地不足的问题。推动社会与学校体育场地的最大化开放,鼓励各单位修缮被占用或年久失修的场地,经过验收合格后按照现行体育运动场地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11. 探索学区场馆共享模式。
广州市将学区学校体育场馆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体育场馆的共享模式,提高学校场馆的利用率,充分实现学校间的互惠互利,以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设施,推动学校资源的有效共享。
(五)加强体育卫生队伍建设
12. 加强体育卫生队伍配备。
为解决体育教师、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广州市将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师招聘和高素质人才引进,加快体育与校医队伍的建设。着重探索新的校医配置模式,确保校医队伍符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同时,加强与人社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对中小学事业编制的优化调整,合理调配,逐步满足学校专业体育师资和校医力量的需求。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在体育卫生人员配置上,鼓励超额配置的体育教师、校医在校际间实现均衡流动,实现整体的配置平衡。
13. 打造优质体育卫生团队。
各级教育局将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体育教师的培训,组织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活动,支持体育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级培训。通过拓宽培训渠道,大力培养体育教师的骨干力量。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使其坚定致力于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心。定期组织学校卫生健康知识培训班,推广相关卫生标准和疾病防控适宜准则。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体育卫生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卫生服务。
(六)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
14.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广州市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统筹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升学压力而产生的课业负担。重视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与家长共同探讨并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积极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工作,严厉打击与中小学生招生挂钩等违规行为,确保学生的学业负担得到有效缓解。
15.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广州市将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确保学校或教师不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增加授课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测试和考试,以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高中学生每天睡眠8小时。
每月调整学生座位,严格执行符合标准的教室课桌椅配备,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以适应学生生长发育变化。
广州市将健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按标准配齐心理专兼职教师,每班每两周至少安排1个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进行教职员工全员培训。同时,加强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对师生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进行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和动态监测,及时干预关注重点学生群体。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向师生、家长推送心理防护知识和方法,广泛宣传心理求助热线和途径。并加强家校联动,引导家长关心孩子心理健康,加强亲子沟通,以共同呵护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七)加强学校卫生健康工作
16. 健全学校卫生工作制度。
广州市将加强对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症状的监控,建立常见病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确保每所学校配备卫生专业人员,指导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学校履行主体责任,鼓励开展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加大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力度。制定适合师生的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宣传手册和科普视频,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17. 加强建设体质健康档案。
确保所有学校100%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上报数据,广泛使用广州市学生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化学生健康档案“一生一档”系统建设,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个性化体育锻炼和健康指导,同时向家长提供学生体检报告。推广体育卫生管理系统,衔接“校-区-市”三级网络,实现信息数据化、智能化,精准分析学生体质水平和健康状态。
18. 加强营养健康工作指导。
修订《广州市儿童青少年膳食健康手册》,研究健康营养膳食餐单,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和学生供餐单位按照膳食餐单内容进行配餐。完善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责任制,进行学生膳食营养监测,贯彻校园膳食营养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特别关注改善农村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儿童肥胖和龋齿蛀牙的发生。
19. 加强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加强对学生用眼卫生知识的宣传,积极进行视力保护工作。要合理控制学生近视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避免过重的视力负荷。定期进行学生视力监测,改善教室视觉环境,广泛宣传近视防控知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科学引导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综合防控工作,努力实现近视率逐年下降的目标。
三、措施与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体能水平,各区教育局应强化组织领导,明晰责任分工,及时研究并解决本辖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主要问题。制定可行的对策,并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纳入学校负责人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对于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市排名靠后或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区和学校,实施行政约谈。通过“市-区-校”三级系统的紧密协作,确保完成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体能水平的任务,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呈现令人满意的成果。
(二)健全工作机制。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将健全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放在重要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确保国家、省、市各级有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制度、规定和要求能够有效贯彻执行。建立学校体育和卫生年度报告制度以及教育专项督导制度,推动全市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切实实施。学校应实施校长负责制,按照“政府全面主导、学校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切实履行具体工作任务,特别是确保体育课程的全面进行、学生参与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执行学校膳食营养等方面的责任,确保学生体质体能水平的提升。
(三)保障经费投入。
为满足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体能水平的需要,各区教育局、学校及其举办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经费支持,逐步建立体育卫生经费的合理增长机制,确保体育卫生工作正常运行。所需经费可在公用经费中合理安排。体育师资、校医配置、器材配备、场地设施维护、教学训练、比赛活动等方面应得到重点保障,为顺利展开各项工作并取得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四)加强监管力度。
为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工作的有效执行,各区教育局应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指导力度。特别关注学生体能核心素养薄弱、肥胖率和近视率居高不下等问题,重点强化对小学和高中学校,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低于全市水平的学校的督导和监控。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水平。
(五)加强风险管理。
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对运动风险的管理意识和应对能力。学校应分类管理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定期进行检查,并在存在安全风险的地方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除校方责任险外,还应提供学生体育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减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
(六)加强宣传教育。
为增强学生体质体能水平提升工作的认知度和支持度,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需要加强新闻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倡导家校共育,设计家庭体育作业,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注重健康理念教育与身体素质训练相结合,以营造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的关切、重视和支持。
(七)保障人员待遇。
为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质量,应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并保障其工作服装和高温补贴待遇。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评先、晋级晋升等方面,应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学校领导职务。为确保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权益,各校宜指导其完善校医管理制度,建立适应校医成长发展的制度,提升校医的发展空间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